中国大学生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实用范文 毕业论文 高校新闻 社会实践 校园文学 祝福许愿 同学网 站内搜索 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  大学生网首页  >>  人生哲学  >>  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

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

来源☆作者:排长发布时间:2011-03-17点击率:2553

老子人生智慧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明哲保身,而“功遂身退”就是他这种人生智慧的具体体现。“功遂身退”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提出的又一个“四字真言”,原文是这样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在这里老子巧妙地使用了“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四个排比句,用自然和社会中的具体事实,推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个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用以指导世人用达观的心态对待取得的功利,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如果说“无为而治”老子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去创造成功,那么“功遂身退”则是他在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成功,老子的哲学是一种以教人养生利身为主的哲学,所以他始终把保全自身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功遂身退”就是要我们在成功面前要适可而止,急流勇退,在经过休养生息的保全后,再谋新生,这可以说既是一种高超的智慧,又体现了一种博大的胸襟。

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所说的话,句句都含有深厚的哲理,让我们先来看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吧。

人人都知道:如果你端着满满的一碗水要送给就在前方不远的一位朋友喝,这将会非常地困难,因为一走动就会有水洒出来,但如果只端半碗水那就容易多了。这种现象说的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一层意思。

我们再从客观世界上看,“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这是必然的自然规律。老子在这里就是根据这种天道自然的法则在告诫人们在实际的人生中,只要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已经达到了高峰仍不知足,再有非分的欲望和希求,不安于现实,要在原已满盈持有的基础上,还更求扩展,在满足中还要追求进一步的盈裕,最后终归会是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这也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对我们最重要的告诫。这个告诫的重点,就在于“持”字的诀窍。能不能持盈而保泰,那就要看人的智慧了。在当今五彩纷呈,物欲滋生的社会中,老子这句话,无疑是一句难得的金玉良言。

再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三句则是对告诫人们要“适度而行,适可而止”的深层说明。一个人如果已经把握有锋锐的利器,但却仍然不满于现状,反要在锋刃上更加一重锐利,那么原有的锋刃也就很难保了。这是形容一个人对聪明、权势、财富等等,都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如果已有聪慧而不知谦虚涵容,已有权势而不知隐遁退让,已有财富而不知适可而止,最后终归不能长保而自取毁灭。

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一个人在成功的巅峰,往往会自满自负;一个人在拥有巨大财富的时候,往往会难以割舍。因为他会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财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万般艰难。于是一旦拥有,就总想要永远拥有,岂不知持富而骄,因贵而做,那便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常常会自招恶果,后患无穷。

老子根据自然社会中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客观现实,一针见血地对世人提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明哲保身之道,对世人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历史上对“功遂身退”四字真言的具体应用有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牢记父王遗训,雪耻复仇,大败越国。其后又进逼中原,打败齐国,一度夺得霸主地位。可惜他在胜利中自我陶醉,好大喜功,沉迷于美色,没有把握好老子所教的“持”字技巧,结果不幸败亡。而原来是他手下败将的越王勾践却卧薪尝胆、反躬自省,最终打败夫差,使夫差蒙面自杀,一代霸主灰飞烟灭。

再看勾践灭吴称霸之后,他的两位大功臣范蠡和文种采用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最终两人也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下场。范蠡功成而身退,成为人人称羡的"陶朱公",后来与西施泛舟江湖,逍遥自在。而文种则没有隐退,直至落了个赐剑自刎的可悲结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年范蠡提出的这句千古名言也的确提醒了文种,可惜为时已晚,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千百年来,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等,这一幕幕不胜枚举的历史事实令无数不知“功遂身退”的有功之臣抱憾遗世。

当然,也有无数坚持“功遂身退”之道的仁人志士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的佳话。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称雄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成功后他没有争功邀赏。而是在功成名就以后,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范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陶朱公的事迹,他永远是成功人生的榜样,对我们体悟“功遂身退”是最好的教案。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了解到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就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范蠡曾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陶朱公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了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气候资源的变化会造成丰收与歉收两种状况,对人们都有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商品交流这种不利影响会扩展到全国、全社会,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性,采用商业手段,通过贱买贵卖,是可以协调的。陶朱公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注意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该领域的对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超人智慧之光。

陶朱公就是功成身退且再谋新成的楷模,他的事迹就是老子本人在世也会为其竖起大拇指来称道不已的。

运用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这个大智慧,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个“退”字的意思。一般认为“退”就是指隐退逃避,是消极避世,我看它则是指成功的时候要内敛、反思,不要一味前进,而是要后退,要停下来想一想、歇一歇以利再进。也可以说只有停下来,退一步,才能继续往前伸展,后退几步,才能走得更远。这就像我们跳远时,要先退后一段助助跑才能跳得更远是一个道理,后退就是为了更有利地前进。在这里老子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后退才能积蓄力量,获得更大成功。这种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质财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种心灵放松、放空之后的自由和快乐!最重要的我们要记住:“功遂身退”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去争取更大的进步。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老子哲学的真谛。

事业已遂,力量至极,则引身退后,这是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知进而不知退者,祸必及身。世间伟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功遂身退”是主动的、积极的。

老子提出的“功遂身退”之道,这是在用“满招损,谦受益”的千古不变之理告诫我们无论是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招致祸患。这是我们应刻悟到的大道之理。我们必须清楚:这种“功遂身退”的人生哲学,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地逃避社会或隐居山林,而是要我们顺乎自然规律,避免无谓之争。不与人在名利上强争不让,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观,也是老子养生思想的重要原则。

月满则亏,日中则昃,水盈则溢,也就是说至极则变,这是永恒的自然之道。为了确保在形势至极而变中不受到伤害,老子提出了“功遂身退”的自我保护办法,这无疑是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作为。这里的重点是告诫我们要把握至极则变之道,利用极变之机另谋新就,而不能只是消极地退隐。对企业来说,当一种产品盛行市场时,就要想到至极则变,提前研发新的替代产品,只有这样未雨而绸缪,才能永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必须知道“功遂身退”,这是老子送给我们的千古不变之真理。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条真理,当取得事业的胜利后决不固步自封,要解放思想,再谋新图,获得人生的不断提升。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欢迎您欣赏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或很有用,请点击以上按钮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吧!      
    [上一篇]  从韩信的胯下之辱说开
    [下一篇]  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