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实用范文 毕业论文 高校新闻 社会实践 校园文学 祝福许愿 同学网 站内搜索 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  大学生网首页  >>  古今文化  >>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鲁迅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鲁迅

来源☆作者:匿名发布时间:2012-04-26点击率:2016

鲁迅之子周海婴

鲁迅对我来说是一个宽厚的父亲

鲁迅并不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我们家里的人总觉得这样的鲁迅很空洞,我们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我希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鲁迅、文化的鲁迅,来弘扬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内涵。

父亲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归纳为四点:立人为本、独立思考、拿来主义及韧性的坚守。领悟了这四方面的内涵,也就寻到了“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鲁迅对我来说是一个宽厚的父亲。他一辈子都以教书为生,从来不骂人打人。有次我赖学不去幼儿园,他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卷了一个空心的报纸假装打我,但是打在屁股上,声音虽然响,却不痛,原来只是吓唬吓唬我。

父亲在北京任教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学生做化学实验时,不听父亲的话,引起容器爆炸,但父亲非但没有发脾气,而是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吸取教训。所以,有非常多的学生都很乐意到我家里做客。学生们在我家里打打闹闹,抢糖果吃。在学生眼里父亲就是一位亲切的老师。

父亲爱开玩笑,常常是自己不笑,逗得别人哈哈大笑。有次家里来客人,五十多岁的父亲“淘气”得做出跳舞的模样,从门口一圈一圈旋转着进屋,把客人们都乐坏了,笑得肚子疼。萧伯纳见到父亲夸道:“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赞美,父亲非但没有谦让,反而调皮地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父亲从不被逼我学这学那,让我自然成长。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叔叔周建人曾送我两套《儿童文库》和《少年文库》丛书,父亲就把书放在我的专用书柜里,任由我读,他从不过问我读了哪些,或指定看哪几篇、背诵哪几段,完全“放任自流”。

从小我就喜欢拆拆装装,幼时是个玩具破坏者,凡是能拆卸的都拆卸过。但父亲从不阻止我这样做,相反还常常鼓励我。有一次,我竟斗胆地把那架父亲特意为我买的留声机也大卸开了。父亲也并未责骂,而只是让我复原。我办到了。这爱好发展到后来便是我开始热衷于无线电技术,直到老年仍然爱好不减。

孩子自有他们的天性,大人们不必多加干涉,顺其自然,任其自由发展是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最重要一点。上学之后,我爱好理工专业,投身于科技工作就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如今,无论是长孙女周景欣闲暇参加一些综艺节目,尝试向娱乐圈发展,还是小孙女周景文高中毕业后,提出先踏上社会,进入餐饮业工作,而后再进大学继续深造,我们家里对孩子的发展,同样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我自幼患有哮喘病,换季就要发作,父亲换着法子为我治病,煞费苦心,每每父亲弯下身,细心地给我敷药,此情此景记忆犹新。

父亲工作之余,还经常带我去看电影,看马戏。他怕马戏团的狮虎表演,令我受到惊吓,特地找了白天没有猛兽出现的儿童场陪我去观看,这样我就不会害怕,晚上也不会做噩梦了。为了我的身心健康,父亲连这些细节的地方他都考虑到了。父亲的仁爱之心,至今仍时刻在温暖着我,也使我认识到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作家莫言

鲁迅揭示出中国人性中的“变态”

鲁迅的小说批判一些中国人人性中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我写《檀香刑》中的酷刑就是从中受到的启发。

中国人的人性中有这种看客的心态,在欧洲人的人性中,也有这种看客的心态。

在欧洲要用绞刑处死一个犯人时,也有好多贵妇人、贵小姐买好票,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去观看。当被处死的人被戴上绞刑架,或者断气的时刻,这些贵妇人也会遮着眼睛去尖叫,但第二次有这样的事情她们还会去。

从鲁迅他们开始,虽然写的也是乡土,但使用的是知识分子的视角。鲁迅是启蒙者,之后扮演启蒙者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谴责落后,揭示国民性中的病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居高临下。其实,那些启蒙者身上的黑暗面,一点也不比别人少。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一向把酷刑看成是一种最隆重的戏剧。鲁迅早在小说《药》里就作过描述。而刽子手在施以酷刑的时候,本身也认为是进行了一次戏剧表演。他是一个演员,是国家和皇上权利的延伸和符号。他们将鸡血涂在脸上,成为了一个角色。对于他们来说,执行完一次大刑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创作。

“童话大王”郑渊洁

王朔和韩寒接过了他的枪

现代中国作家谁最像鲁迅?我觉得大概是王朔和韩寒,这两个人有神似鲁迅之处。我眼中的鲁迅是个不爱和主流同辈作家玩的人,他更喜欢和年轻人推心置腹。

我想,如果他活到现在,既不会被邀请参加作家代表大会也不会当选作协主席,原因不用我说了。

作家陈希我

他是少有的有“罪感”的人

竹内好有句话:鲁迅在本质上是个矛盾。鲁迅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异数,他超越了中国文化,他有“痛感”。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闲适,疏于追问,玩弄韵味,缺乏思想。也许你会说,这才是文学,思想不是文学所必须的。但那是假文学。其他的艺术也许还可以缺乏思想,比如画家可以一辈子画山画水甚至画虾来获得成就,音乐家可以单纯依靠旋律来感染听众,建筑家可以通过巧妙的“勾心斗角”获得人们的惊叹,但是文学却不行。这也是文学的苦命。

伟大的文学是必须有思想的,最深刻的思想就是绝望,鲁迅是绝望的。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绝望的思想,比如屈原。但他的自杀只是对当时政权的绝望。

如果楚怀王一旦重用他,他就会不再绝望了。这种绝望不是真的绝望,不是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生的绝望。而鲁迅是真正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超越中国传统文化,接上的是现代主义的血脉。在我们的世界里,也不乏对整个世界的绝望,谩骂和嘲弄比比皆是。在这些人的潜意识里,自己才正确。有人把鲁迅理解成是骂别人,是片面的。鲁迅的超越之处在于,他对自己也绝望。他反抗黑暗的世界,也不断地解剖自己。鲁迅是中国文化历史上少有的具有“罪感”的人,但并不是具体某个宗教式的“罪感”,那又是一种奴役。

鲁迅毕生反抗奴役,但是他也被现世哲学所奴役了。他毕竟不能超越对实用的崇拜。黑暗时代,贫弱民族,难能超越对进步、对生存的渴望。最明显的是对孔乙己,鲁迅以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来否定孔乙己,让自己还是成了世俗的同谋。这种情况直到现在还严重存在,我们即使一些很不错的作品里,也充满了活命哲学、进步的价值观。而实际上,文学是疯狂的时代脚步的绊脚石。

作家叶兆言

他爱说“不”是我的榜样

鲁迅当之无愧是伟大的作家,伟大到后来的写作者深感压力,事实上他对我个人的影响是除了小说之外的文字,我认为最好的是《彷徨》。读鲁迅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多,文字中趣味值得反复阅读。只是一开始我把他当神读,后来从神还原为人。

鲁迅为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对很多事情说“不”,但说得斩钉截铁,有理有据。他反对仿古,但他古文功底深厚,他反对用毛笔,但他写得一手好书法,他能在千头万绪中坚持着自己有批判性的观点,也希望自己能做到那样。

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

他的内心非常脆弱

我当初学中文时,看鲁迅的作品就常常热血沸腾。我觉得他就是非常坦荡、真实的人物。他的这种战斗精神到现在我们都需要,尤其是在文艺批评界。鲁迅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对社会又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对戏曲的看法也是。他的勇气、大胆太令人敬佩了。我们一般世俗的人都是要三思而后行,要考虑面面俱到,鲁迅却能不计后果地对人对事进行批判,现在社会就是缺乏这样的人。

我看过鲁迅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爱情故事,我的感觉就是他活得不太自我,他完全可以活得更好。尽管他也在大学做教授,但从他的文字中还是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常清苦的人,感觉他自己一无所有,但留给后人极大的财富。

鲁迅不是没有儿女情长。

我们现在看鲁迅往往看到一个冷冰冰,拿笔做枪的人,但其实从他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也是内心深处需要温情和关怀的人,比如《纪念刘和珍君》等,他虽然没有在写自己,但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脆弱。

鲁迅是个有大义的人,他想用文化来改善社会、拯救民族。我到现在无论和同学聚会还是表演节目,都会常常朗诵鲁迅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太强的现实意义。

画家陈丹青

他是精神领袖,也是美学指导

鲁迅很通艺术,一个是他一个是张爱玲,都对艺术很有研究。

鲁迅非常喜欢画画,小的时候自己画画,长大以后他又设计封面、版面,很有意思。我看过一本书,讲民国艺术回顾的图书,里面有个观点我很赞同。在五四运动后,到上世纪30年代,各种新的西方艺术进来了,美术、戏剧、美学都初步介绍进来,当时文艺家都有一个蛮幼稚的情况,鲁迅是惟一比较冷静的有眼光的评论家,回想起来,他有很多涉及美术的批评非常理性。

除此之外,中国现代小说和前卫美术几乎是他一个人闹起来的,在他的时代没有文化部也没有美术家协会,和今天的欧美社会很像。鲁迅不但是精神领袖也是美学指导。我在纽约看到过一个展览,其中最前卫的就是左翼木刻运动。把那时的这些作品放到同期西方大景观里面,几乎是同步的。很多精神性和品质在今天来看都不过时。虽然鲁迅对于艺术的追寻业余并且短暂,但他对中国文艺面临的问题的认识在今天很有价值。他有一个短篇就批评了当时中国社会高谈西方现代艺术,谈很多的主义,立体主义、象征主义,野兽主义等,他很早就讽刺了这种现象。

我们现代社会纪念鲁迅,回想起来,问题根本不在鲁迅,全部在我们。我们几代人,与鲁迅已经是另外一个物种了。鲁迅那一代人经历的整个言论空间以及人格成长,跟我们这几代人没有任何可以沟通的地方。我们这几代人生存模式是一样的,我们其实不可能理解鲁迅。现在有个呼声说要还原鲁迅,但这个还原是非常困难的。

10个普通人眼中的鲁迅

孙先生(IT白领):一个有思想的人。

陈小姐(现留学日本):正派的男人。

陈先生(中科院研究生):五四运动先驱。

李先生(保安):比较有成就的伟大作家,有爱国热。

赵小姐(公司职员):有思想,爱国方式值得商榷。

王大爷(退休职工):冷峻,犀利。

张同学(高中生):看重友情,对兄弟仗义。

吴阿姨(退休幼儿教师):大文学家、革命家。

王小姐(海外华人教师):爱教育人。

李女士(保洁员):爱国,坚强。

  ■西方视角

已故捷克汉学大师普实克: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西方文学的形式和技巧,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在其早期文言小说《怀旧》中,明显体现出现代小说创作的构思和用语,《怀旧》已和中国传统小说彻底分离。

耶鲁大学的汉学家安敏成:

重新定义了小说创作的价值

《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同时为中国“呐喊”来了一种在小说创作中的新式口语模式。自此以后,外来的文学形式就逐渐为中国的作家所接纳,并重新定义了小说创作的价值。

墨西哥著名作家皮托尔:

读他的作品很受感动

1972年第一次来北京,读过鲁迅的作品,很受感动。每次我读鲁迅的作品,总能感到有种自己与文本题材和语言的运用上存在着“回响”。

夏威夷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教授沙纳·J.布朗:

他并非是孤独的

当年轻人弃医从文,希望能为社会做贡献,我们就很清楚“作家”对于他们来说代表了某种社会地位。而著名的鲁迅这么做的时候,他并非是孤独的。当时不少中国的作家都把写作看成是对抗帝国主义的武器,以及向现代化前进的手段。然而需要用何种词汇和风格,将新的政见引入大众视野呢?翻译钱钟书作品的美国学者胡志德在《把世界带回家:西学中用在晚清和民初》中对这个话题做了深度探索:从严复翻译斯宾塞到鲁迅的讽刺小说,以《阿Q的故事》为典型,当中以“反英雄”的乞丐为主角。中国的文学革命不是一场晚宴派对,而是复杂的、经历了几代人的争论。

捷克汉学家卡拉托奇维尔评论:

骨子里显示出一种锐利

鲁迅用的都是旧的字句,而且遣词调句的形式也是旧的,只是采用了完全口语化的写法,有时套用了西方句法。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文章变得像是来自古时候的钱币,不仅闪耀着古董的色泽,而且会从骨子里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锐利。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欢迎您欣赏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或很有用,请点击以上按钮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