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实用范文 毕业论文 高校新闻 社会实践 校园文学 祝福许愿 同学网 站内搜索 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  大学生网首页  >>  古今文化  >>  细品越剧人生,畅谈越剧改革

细品越剧人生,畅谈越剧改革

来源☆作者: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俞秋亚/黄宗斓/陈天然发布时间:2013-07-05点击率:6313

“古韵今辉”小组探访老一辈戏剧人

7月4日上午,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韵今辉”暑期社会实践杭州小分队来到了贺世忠老师和其妻子王颐玲老师的家拜访两位戏剧界的老人。正巧赶上王老师在烧菜,贺老师在和一位客人谈话。两位老人看上去精神抖擞,让人一点也察觉不到是70几岁的老人。

小分队来到了贺世忠老师和其妻子王颐玲老师的家拜访两位戏剧界的老人

小分队来到了贺世忠老师和其妻子王颐玲老师的家拜访两位戏剧界的老人     

贺世忠老师,1950年从艺,1957年调入浙江越剧一团任主胡,1958年调浙江省戏曲学校任戏曲音乐教研组长及音乐科科长,从事越剧教育事业至今60余年。王颐玲老师,1954年学艺,成为杭州越剧团的主要花旦,1957年主演朝鲜大型神话剧《沈清传》中的沈清一举成名、蜚声全国。

可爱老人因越剧结缘

当小分队成员问及两位老人是否因越剧结缘时,王老师笑着回答是。王老师说,当时贺老师在戏剧方面已经是一位老师级的人物了,贺老师去王老师所在的越剧团,每次都挑剔王老师哪里唱的不对,哪里动作不对……说的时候,王老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贺老师则和小孙女玩掩饰他的害羞。

谈走上越剧之初是为了吃饭

两位老师话语朴实。当小分队成员问到为什么会走上越剧之路时,贺老师诚恳地说:“为了吃饭。我们这一辈从解放时代过来的,都是为了谋生才走上戏剧之路的。当时的人没有爱好,我也不是因为爱好才走上越剧的。是后来慢慢对戏剧接触地多了,学习地多了,才觉得越剧已经成为我的喜爱的事物了。”王老师说当年是因为父亲去世,家中有母亲以及弟弟妹妹要养,不得已去了越剧团学习越剧:“当初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越剧这一行业,因为从事了这门行业,又渐渐对它产生兴趣,因为产生了兴趣,所以对越剧产生了感情,产生了爱”。“我54年开始学艺,到明年就满从艺60周年了”王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自豪感十足。小分队成员看到王老师的孙女在弹钢琴,便好奇地问会让孙女学越剧吗?王老师眉头一皱,说不会,孙女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但不会让她学习越剧。“学越剧太苦了!我到现在一碰到阴雨天,晚上得用绳子吊起睡,早上起来一动都不能动……”越剧的这条路从来都没有捷径,只有寂寞与艰辛,王老师是这样,所有学戏剧的都是这样。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艰辛付出与当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格格不入吧,所以戏剧才很难被推广开来。

遗憾最好的青春耗费在了工厂

最让小分队感动的是王老师的一句话:“可惜我生不逢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10年最好的青春耗费在了工厂里。”一个艺人有几个十年可耗费的?特别是对于戏剧演员来说,原本时间就很宝贵的王老师却因为时代蹉跎了人生最好的十年,着实令人辛酸。文革结束后,对于越剧的热爱让王老师重新走上了越剧之路。

戏剧发展让人担忧

谈到对如今越剧的看法,贺世忠老师指出:“现在的越剧路子越来越窄,脱离群众,然而越剧靠的就是群众的拥护。”现在浙江越剧的发展也处在不正常状态,脱离传统,重新创造,一味地追求新观众,却不能从新观众的需求入手,这完全不符合越剧的发展规律。关于教育,贺老师认为目前的越剧教育素质总体在下降,出不了人才,要改革教育,教案可以改,但是教学内容、基本功不能改,越剧学习的传统就是打基础,改革不光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改革的目的,推陈出新。王老师也指出,现在学习越剧的学生没有了描红阶段,跳过了这样的阶段,写出来的字也是偏偏歪歪的,同时现在年轻老师较多所以他们本身的知识就极少,有的甚至不能唱出完整的一段越剧。而越剧团则是一个需要更多东西充斥的地方。两位老人也表示十分担心越剧的发展。

要说两位老一辈戏剧人把十年的青春耗费给了文革的工厂生活,那么剩余的几十年的人生,他们奉献给了越剧。也因为有这样的老戏剧人,至今越剧仍能存在,我们也还能荣幸感受到越剧的魅力。我们,向这两位老戏剧人,向这类老戏剧人致敬!

“古韵今辉”杭州小分队:俞秋亚、黄宗斓、陈天然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欢迎您欣赏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或很有用,请点击以上按钮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吧!      
    [上一篇]  最美文化路
    [下一篇]  山东科技大学《科大故事》①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