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网
首页 关于我们 实用范文 毕业论文 高校新闻 社会实践 校园文学 祝福许愿 同学网 站内搜索 会员中心 会员申请
当前位置:  大学生网首页  >>  学子视点  >>  短期支教模式与反思

短期支教模式与反思

来源☆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颜智润发布时间:2012-09-17点击率:3491

每年假期,全国各地会有大批的实践队展开活动,由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专业素养要求不高,大学生由于本身知识储备、个人能力有一定基础,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组建起一支队伍,于是支教队如雨后春笋兴起于各大高校。

然而,很多大学生包括一部分曾经参加过支教活动的大学生对短期支教的纯洁性产生了质疑。

支教不合时宜?你们到底该不该来

看到那篇题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帖子,很多人对支教产生了怀疑。这篇帖子的作者借用“山区孩子”的口吻,大声说道“你们以爱的名义,挥霍着伤害!”“你们的爱心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安静,你们的奉献破坏了我们传统的善良!”……作者在抱怨支教不合时宜的同时也表示了对某些大学生行为的反感。网上对这一话题产生了激烈的讨论——短期支教究竟是不是不合时宜?

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询问过很多在校大学生,一名曾经参加过支教的大学生在支教前后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起初,只是为了出去散散心,看到支教这个东西也不需要太多准备,就报名了”,支教结束后,他却告诉笔者“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打心眼里怜惜他们,是真心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只有当你真正去支教了,你才会明白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只要当你真正去支教了,你才会懂得我们真的能改变他们很多。”“在和孩子们接触久了,你能产生有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也许很多人感受不到,觉得短期支教不合时宜,其实当真正到达那些贫困山区,才会发现当地孩子对教育的渴望,才知道很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孩子对短期支教并不排斥。

然而,笔者在志愿者离开支教地区几个星期后,从支教地老师那里了解到另外一种情况,支教那些时间,很多孩子其实是因为好奇或者在学校方面半强制的要求下才前往学校,很多孩子其实根本不明白志愿者讲的东西。笔者发现,很多支教队在离开后与支教地很少联系,没有对当地产生持续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后,当地教育状况回复原样。这就丧失了起初支教的目的,让支教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大打折扣。

短期支教如果没有离开支教地的后续部分,便是一种不合时宜的伤害,给贫困山区带来的就只有灾难。如此一来,还是不要来了。

短期支教需要一种成熟的思路

短期支教不应该成为负担,笔者认为,短期支教是一种很值得发展的支教模式,在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得到帮助的同时,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大学生资源,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模式。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在无形中传遍了普通话,纠正了孩子们的坏习惯。家访与家长聊天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正面引导了家长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观点。

同样的,笔者发现在带去物资和大山外面的知识后,在山村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在志愿者离开山村,当地学校正式开学后,笔者从当地老师那里了解到,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开始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由于山村教师本身水平有限,而且习惯了旧式死板的教学模式,而孩子们受到大学生的影响,不愿意再接受原本的上课方式。于是,新、旧思想产生碰撞,给山村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甚至说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志愿者前往贫困山区支教本是出于一种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给山村带来了不和谐的因子。既然志愿者不是为了支教而支教,既然志愿者不想只是简单的带去物资,既然志愿者是真心想为贫困山区做些什么,那么,让志愿者拥有更成熟的想法,更成熟的思路,组建更成熟的组织,不要只是简简单单的去完成支教。

笔者觉得支教结束后,支教队伍对支教地进行恰当的信息互动,或许可以让支教给山区带来更多的正面改变。一段时间后的一个电话、一封信,或许都可以成为对山村爱的延续。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好!欢迎您欣赏这篇文章,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美或很有用,请点击以上按钮分享给您身边的朋友吧!      
    [上一篇]  成长,没你想象的那么迫切
    [下一篇]  下乡为次,做人为重